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成败各异,被巨头相中的新兴公司,是投入怀抱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叶抱一|文 前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曾说自己在位最成功的事是投资,公司的一生就是一生的投资,大公司之间的博弈是没有边界,现在合作得好,双方是互补,但很快双方便可能剑拔弩

叶抱一|文

前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曾说自己在位最成功的事是投资,公司的一生就是一生的投资,大公司之间的博弈是没有边界,现在合作得好,双方是互补,但很快双方便可能剑拔弩张。

谈互联网企业和中国当代商业史,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阿里巴巴的投资。

当新兴的公司被阿里这样的巨头盯上之时,有的选择乖乖投入马云爸爸的怀抱,有的则继续任性,并不想言听计从。

但他们的命运如同分岔的路口,不尽相同。

放飞自我的美团

7月29日,有用户在使用美团支付时发现,支付宝支付的选项已经不复存在,一时间,美团与阿里的恩怨又被提起。

在美团早期迅速成长阶段,因为要打千团大战,美团出让12%的股权和优先融资的权力,获得了阿里巴巴5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

这次及时雨让双方关系迅速升温。

阿里不仅给钱,还给了美团支付宝淘宝流量,并让自己的得力干将干嘉伟加盟,直接拉起美团的地推攻势。

在阿里资金和流量的双重加持下,美团迅速崛起,2011年,美团在行业排名第五名,四年以后,美团占据本地生活服务60%的市场份额,交易额突破460亿元。

没想到,这时微信支付杀入战场,阿里希望美团将支付宝作为唯一付款渠道,一时间支付战争打响。

而以支付宝作为主要支付渠道,对王兴来说,这样的布局不符合美团的商业利益——相比支付宝的支付费用,微信支付给出的费率更低。

此后,腾讯走进了王兴的视线,并投资了美团。

随后阿里巴巴和美团关系逐渐破裂。2015年,美团合并大众点评,成为了阿里巴巴和美团的关系\\\"冰点\\\"。

王兴曾对外表示,美团在合并点评之后,希望能同时获得阿里巴巴、腾讯的支持。

失去阿里支持的王兴,并没有太过伤心。

根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显示,由于美团股价上涨,美团创始人王兴的个人财富8月4日一天就增加了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亿)。并以169亿美元的身家挤进中国前十五大富豪榜,远高于雷军(149亿美元)、刘强东(140亿美元)。

从支付开始到本地生活,美团的边界任意生长。

顺从之后的迷失

说到阿里的收购,也是对众多明星公司的围捕。

曾经的口碑网一度是大众点评网最强有力的竞争者,2006年10月26日,阿里巴巴收购口碑网,涉及金额大概在500万到600万美元。

阿里巴巴集团之所以要收购口碑网,是因为以信息化、社区化为工具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方向。

阿里收购口碑网的愿景是美好的,希望口碑网能串联和补充阿里电商业务,成为与电商业务紧密结合的本地化生活信息社区平台,最终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各类服务带来用户黏性,以及信息互动。

在2004年,阿里前员工李治国出走,创办口碑网。前几年发展很快,用户突破100万。当时的阿里,恰好进行架构调整,成立2B、2C事业群,马云希望把口碑网整合进来,壮大2C端力量。

2006年,马云找到李治国,问:“是想让口碑独立上市呢,还是回到阿里一起干针对2C的事?”李治国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当年,阿里以600万美元战略投资口碑网。两年后,口碑网被阿里全资并购。

随后的几年,口碑网曾一度成为大众点评最大竞争对手。2009年,阿里升级“大淘宝”战略,口碑网被并入淘宝。原以为,淘宝能给口碑导入足够的流量,其实不然。

阿里曾一度关掉口碑,但随着美团的崛起,阿里把口碑重启与饿了么合并,对抗美团的冲击。

2015年,阿里收购优酷土豆,当时优酷网和土豆网为中国排名第一、第二的视频网站。此举在当时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并购案”。

阿里为何收购优酷土豆,主要在于要实现对自身互联网文化产业链的扩充,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角度以实现其自身的多元化发展。

从阿里巴巴早期公布的规划来看,阿里巴巴尝试过推出一系列文化产业产品,包括数字化机顶盒、互联网电视、阿里影业、阿里文学。

阿里的希望很美好,但视频网站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而移动视频的主要营收来源就是贴片广告,当时各大视频网站在付费视频业务上也迟迟没有进展,而移动端贴片广告模式应用于手机的碎片式应用场景,极度挑战用户的耐心。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zonghexinwen/2021/1003/1147.html

上一篇:提升硬核实力 大健康产业迎战略机遇期
下一篇:签下吴磊,引入15亿战略融资,匹克凭什么?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