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没有高度发达的实体经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升级迭代是重中之重。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科研人才,也需要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不仅需要技能人才金字塔塔尖上的大国工匠,也需要作为塔基的一个庞大的技术工人群体。要知道,凤毛麟角的大国工匠是从无数技术工人中经过多年打拼脱颖而出的。
对标新发展阶段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还较为短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9年的数据,全国的就业人员有7.7 亿,技术工人有1.65 亿,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00 多万。中国技术工人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大体上占到20%,而高技能人才只占6%。在就业市场上,求人倍率技术工人都在1.5—2,高级工以上包含技师和高级技师短缺的情况长期存在。
针对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各相关方面要形成合力,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参加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2500 多名选手平均年龄21.8 岁,最小的只有16 岁,90 后占了九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更多有志成为技术工人、进而成为技能人才者的人生出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所指出的那样,“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希望广大参赛选手奋勇拼搏、争创佳绩,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风采。”
政府要从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定位职业教育的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要增加对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经费支持,改善这些院校的办学条件,解决学校办学的后顾之忧。还要通过税收补贴、专项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主办或深度参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2020年下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发布了《关于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各级各类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新兴职业、新兴领域贯通办法,明确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专业对应关系。这几年,新业态蓬勃发展,孵化出网约配送员、无人机驾驶员、直播销售员等众多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如何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如何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备受社会关注。上述政策文件的发布意味着直播营销员、网络配送员等新职业从业人员,也有机会像工程师一样评职称了。近日,浙江温州4 名一线快递员首批获评快递工程技术员初级职称,杭州市20 名外卖骑手成功获得“网约配送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各地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试水,为行业从业者拓展了广阔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提升社会对相关职业的认可和尊重,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传统的人才观念往往重理论人才轻技能人才,长期以来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收入水平偏低、社会认同度较低。企业应通过技能津贴等激励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引导工人立足岗位学技术。据媒体报道,在辽宁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工人被评为六级到一级的技能等级,每月享受100 元到1200 元津贴。还有一些企业实行面向技术工人的股权激励,试行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等。又比如,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总工会将“股份制”引入劳动竞赛,规定技术人员实行师带徒1 人,在规定时间内出师的为1 股,普及推广1 项新技术并取得成效的为1 股;每培训50 名缺技术职工,经考试合格的为1 股,每股给予300—500 元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产业工人在参加劳动技能竞赛,分享劳动技能竞赛超产增效所带来的红利。
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更要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调整专业设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强化技能教学、改革评价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qikandaodu/2021/0507/1012.html
上一篇:发挥战略科技人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下一篇:南郑红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