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土是一种硅质生物沉积岩,是由十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单细胞水生藻类遗骸(壳体)堆积在一起,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的。硅藻土完整地保留了生物体特有的微孔道属性,在小分子吸附、微杂质去除方面效果明显,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医药、水处理、建材等各个行业,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硅藻土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被誉为“孕育生命的海底草原[1]”。
1 硅藻土资源概况
硅藻土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全球有约122个国家或地区发现有硅藻土资源[2],全球共有硅藻土9.2亿t[3],远景储量35.73亿t[4],2018年全球硅藻土生产总量为270万t。其中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硅藻土生产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9.26%;近几年,由于欧洲对硅藻土需求的增加,中国硅藻土产量被丹麦超过,居世界第三位,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56%。其它主要硅藻土生产国还有南非、秘鲁、日本等国家。全球硅藻土产量和储量分布见表1。
我国硅藻土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东部沿海以及四川、云南一带,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硅藻土矿区数71个,查明资源储量约为5.13亿t,相较于2016年的4.94亿t,增加3.9%[5]。其中吉林省有矿区50个,查明资源储量约为3.56亿t,约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的73.68%[6]。硅藻土资源以中低品位为主,优质资源占总储量不足10%,且95%以上位于长白山地区。矿床类型主要为火山物源沉积型矿床(吉林长白、山东临胸、浙江嵊州市硅藻土矿等)和陆源沉积型(云南寻甸、四川米易硅藻土矿等)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第三纪和第四纪,以第三纪为主。吉林、山东、浙江、四川以中心硅藻纲为主,云南腾冲以羽纹纲硅藻为主。我国硅藻土资源储量分布占比见图1(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2015年全国矿产储量通报)。
Country or regionYieldReservesBasic ReservesAmerica 000500 000Argentina5760NANAChina 000410 000DenmarkNANAFrance7575NA2 000Germany5250NANAJapanNANAMexicoNA2 000Peru 0005 000South AfricaNA270NANASpain5050NANATurkey 000NAOther countries 000NATotal2 4602 000NA
我国硅藻土矿高度集中,SiO2含量高于80%的优质矿床较少。仅有吉林长白县的马鞍山矿床和西大坡矿床属于优质矿床,可不经过选矿直接用作助滤剂,其他地方的硅藻土SiO2含量在50%~75%不等。但随着多年开发,我国的这两处优质矿床资源开采殆尽,亟需加大对中低品位矿床的深加工利用水平,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硅藻土的强大需求。可见,硅藻土在我国属于优势非金属矿资源,但同时,优质硅藻土特别是一级硅藻土也是我国的紧缺资源。
2 硅藻土的性质
硅藻土的矿物成分主要是蛋白石及其变种,其次是黏土矿物—水云母、高岭石和矿物碎屑,矿物碎屑有石英、长石、黑云母及有机质等,偶见辉石、金红石、锆石,海相沉积中可见海绿石[7]。有机物含量从微量到30%以上。硅藻土的颜色为白色、灰白色、灰色和浅灰褐色等,有细腻、松散、质轻、多孔、吸水性和渗透性强的性质。
硅藻土作为固体酸,呈微弱酸性,硅藻土中的二氧化硅多数是非晶质,可与碱发生反应,碱中可溶性硅酸含量为50%~94%,非晶质SiO2加热到800~1 000 ℃时变为晶型,碱中可溶性硅酸可减少到20%~30%。部分产区硅藻土化学多项分析见表2。
CompositionRegion .33
硅藻土的密度1.9~2.3 g/cm3,堆密度0.34~0.65 g/cm3,比表面积40~65 m2/g,孔体积0.45~0.98 cm3/g,吸水率是自身体积的2~4倍,是热、电、声的不良导体,熔点1 650~1 750 ℃,化学稳定性高,除溶于氢氟酸以外,不溶于任何强酸,但能溶于强碱溶液中。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特殊的圆环和直链构造,在圆盘结构表面,密布排列着有序的微孔结构(图2~图4)。这些微孔对温度的耐受性较好,在900 ℃下煅烧2 h,微孔在硅藻壳壁上仍保存完好,直到1 200 ℃,大部分微孔结构才得到破坏,这些丰富独特耐温良好的孔结构,构成了一个吸附交换的场所,形成了硅藻土特殊的应用性能,为硅藻土在多个行业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硅藻土表面和微孔内被大量硅羟基所覆盖,存在着氢键[10],其结构如图5所示。这些-OH基团使硅藻土具有表面活性和吸附性,并呈现弱酸性。由于形成硅藻土的硅藻个体很小,一般只有1~100 μm,而细菌的直径一般在0.5~5 μm,病毒直径在17~300 nm,胶体分散系粒子直径只有1~100 nm,气体分子直径往往不足1 nm,这就使得硅藻土具有了一定的容错空间,对细菌、病毒、粒子、气体分子形成了一定的截留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qikandaodu/2021/0111/851.html
上一篇:数字化设计在水泥厂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山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