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模式研究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高职院校实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有效途径。开展对高职院校专本衔接

高职院校实施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高职院校实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有效途径。开展对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专本衔接办学模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探讨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改革创新路径和对策,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促进智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端实用人才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是指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延长学制,把专科教育同本科教育有机的衔接起来,改变传统的单一专科办学模式。目前,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高校内部的专本衔接模式,即一些普通高校的专科毕业生通过相关考核选拔直接在本校相关专业接受本科阶段教育,成绩合格后发给本科毕业证书。一类是校外专本衔接模式,即一些专科学校包括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报考外校或社会办学相关本科专业,考核合格后,在录取院校或教育机构接受本科阶段教育,成绩合格后发给本科毕业证书。本文所要探讨的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内部专本衔接办学模式,即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考核合格直接进入本校的本科专业学习,成绩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如果高职院校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有机衔接,不仅能够拓展高职院校发展空间,最终为高职院校本科化提供理论支撑。

二、实行专本衔接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开展对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改革创新问题的研究,对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平衡,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构建新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创建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各类高端专门人才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平衡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是我国高职教育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直在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开展对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模式的研究,使之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的生态平衡。

(二)有利于加快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创新

突破传统的不同学校或不同专业之间专本衔接模式,实现高职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改革创新,开拓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新模式,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有利于摆脱高职院校发展困境

在传统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面临学生生源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和院校发展趋缓的多重压力。开展对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办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避免不当人才市场竞争,彰显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顺利走出自身发展的困境。

(四)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随着高科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性、专业性、实用性强的高端人才。传统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难以培养适合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制约了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走专本衔接的职教道路,能够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更多专门人才。

(五)有利于创建中国特色职教办学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专本衔接办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专本衔接办学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物,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宗旨,是以为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为目标的专本衔接模式,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六)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改革创新

突破传统高职院校专本科衔接机制内涵的束缚,实现对高职院校专本衔接机制内涵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突破传统高职院校专本科衔接模式束缚,实现对高职院校专本衔接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突破传统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内容的束缚,实现高职院校专本衔接内容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突破传统高职院校专本衔接体系束缚,实现高职院校专本衔接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qikandaodu/2020/1022/758.html

上一篇: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查新服务研究
下一篇:物联网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