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报告同时涉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并非巧合,而是源于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和契合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诸多支撑。对我国而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时代发展任务。如何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助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课题。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构成

1.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把实体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基石。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心的实体经济一直是全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随着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瓶颈逐渐凸显。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很多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纷纷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上。尽管虚拟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但虚拟经济的无序过度发展也先后导致了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一系列严重的金融危机事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实体经济作为经济体系的根基不可动摇,否则极易导致虚拟经济的泛滥并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催化剂。当代全球经济增长缓慢、问题多发的根源并非实体经济过剩,而是实体经济结构失衡。要突破现代经济增长的瓶颈,不能依靠虚拟经济,而要花更大力气解决实体经济中的问题。

2.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质量和数量,还取决于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众所周知,生产力作用的发挥依赖要素投入,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规模、质量和效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客观环境中能够利用的资源要素总量是基本恒定的,单纯以要素投入为经济增长动力的经济体通常很难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除此以外,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还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边际效应递减。以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通常面临一个规模效应的临界点,一旦到达或超过该临界点,连续的资源要素投入就无法实现等量的经济增长。二是资源稀缺制约。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量是大体固定的,当前人类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众多自然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不论是世界还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那么有没有能让经济持续增长而又不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的动力呢?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将其界定为创新,还指出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而创新驱动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实际上,半个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约瑟夫·熊彼特的基本观点,创新已成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国连续多年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现代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血脉。现代金融业已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现代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枢纽。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金融能够将价值流更高效地导向实物流,同时引导资源要素运动,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经济体系的运作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与之相应的就是经济领域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行使的间接化。当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金融就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途径。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手段,能有效弥补市场调节作用的“短板”,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网址: http://www.zgzlxxcy.cn/qikandaodu/2020/0808/513.html

上一篇:开放式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 ——研
下一篇:战略新兴产业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投稿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编辑部|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版面费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论文发表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